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
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振杰 李亚伟
中原农谷究竟是什么“谷”?如何打造中原农谷2.0版?政协第十三届新乡市委员会第三次会议“委员通道”讲清楚了。
2月8日上午9点,政协第十三届新乡市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平原艺术中心开幕。而在7时30分,首场“委员通道”集体采访活动开始,政协委员参政议政、建言献策,回应人民的期待与重托。
“委员通道”集体采访活动由新乡市政协、新乡市宣传部联合主办,新乡广播电视台承办。
新乡市政协委员,中原农谷管委会副主任、新乡市农业高新技术发展促进中心主任杨海峰以耕耘“农谷梦”攥紧“中国种”为主题,讲述自己见证的中原农谷故事。以下是现场实录——
河南省是农业大省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五次莅临河南视察,每次必讲粮食安全,尤其强调要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。省委、省政府牢记总书记嘱托,倾全省之力在新乡市规划建设中原农谷,努力打造以种业为核心的国家级、国际化农业创新高地。
在中原农谷工作以来,我亲眼见证了中原农谷从战略规划到雏形初显,从立柱架梁到全面起势,从一片“白地”成长为引领带动全市发展“新引擎”的整个过程。其中,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建设中原研究中心的经历。中原研究中心是中国农科院和河南省政府共建的区域创新中心,筹建之初,没有场地、资金,当时只有3个人,我们就自诩为“开荒牛”,要在中原农谷犁出一片创新沃土。自2023年9月中原研究中心正式揭牌运行到现在,已顺利备案为河南省新型研发机构,入驻科研团队12支,专项任务团队4支,由3位院士领衔的科研人员总数达146人;培育国内首个小麦远缘杂交国审品种“普冰03”并就地转化,建成全国唯一的农药和生物技术产品检验检测研发平台,中麦578、玉米密植滴灌精准调控技术等品种、技术在全省推广面积超过1500万亩;同时,中原研究中心的全面起势,带动了河南大学、国投集团、中信集团等62家高校院所、种业企业和服务机构进驻中原农谷科技孵化中心,可以说,中原研究中心的建设历程就是中原农谷发展历程的缩影。
如今,中原农谷种业创新体系不断完善,已建成国家级、省部级创新平台58个,引入院士16名、种业研发团队53支,引育种业企业82家,收集保藏种质资源达到18万份,培育优良品种161个,正在向全国重要的种业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迈进。下一步,我将继续发挥政协委员职责,紧扣国家种业振兴战略,瞄准世界种业前沿,在创新平台提升、育种技术攻关、种质资源库建设、种业企业引育、物理空间布局等领域持续发力,加快形成环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创新生态圈,为国家种业振兴、粮食安全贡献更大力量。
杨海峰还回答了记者提问,实录如下——
问:据我了解,咱们中原农谷已经保藏优质种质资源18万份,现在还正在面向黄淮海、全国、全球收集种质资源,这些种质资源对农业生产的意义在哪里?
答:种质资源是培育高产、优质、抗逆品种的 “弹药库”,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资源,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、生态安全具有战略性意义。我们已建成的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中心、省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等种质资源库,就是用来收集保藏粮食、油料、畜禽、果蔬等领域的优异种质资源,通过对种质资源进行精准鉴定和评价,来提高品种选育的效率和成功率,培育出更具竞争力的新品种。目前,我们正在建设的有国家特色果树种质资源圃、国家园艺种质资源库、省水产种质资源库等项目,努力打造全国最全的种质资源库,为我国农业发展作出新乡贡献。
问:中原农谷从一片“白地”成长为引领带动全市发展的“新引擎”,成果来之不易,过程弥足艰辛,下一步我们将如何以更大力度打造中原农谷2.0版呢?
答:为进一步巩固发展成果,保持超常规力度举措,纵深推进中原农谷建设,我们将着重实施《中原农谷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》,并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:一是优化全种业科创平台体系,加强与崖州湾国家实验室深度合作,推动种业领域省实验室全覆盖;二是健全有组织科创机制,持续推进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创新生态圈建设,打造高效协同的创新组织体系;三是促进全链条产业发展,加大龙头种业企业引育力度,强化 “一核三区”融合发展;四是坚持“院城产”一体推进,积极落实《河南省中原农谷发展促进条例》,以法治之力全面打造中原农谷2.0版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