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
如何建设工具类产品并建立有效的指标体系,是每个产品经理和企业都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。本文将从工具类产品的特点出发,详细探讨产品建设的方向、需求分析与设计、需求优先级的判断,以及数据指标设定的思路。
除此之外,“工具类”领域产品的定位也比较明确:帮助用户完成内容开发,且旨在让用户更高效、便捷的专注于内容开发活动。
基于工具类产品的定位,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向去建设产品,每个方向的出发点还可以再细化。
解决场景欠缺的能力:一般可以从用户需求和竞品分析获取提高效率:可以让UX人员或者从用户使用体验反馈来获取,还有就是技术的进步也可能会促使产品的变更(比如现在的AI)管理需求:往往是在对接企业客户过程中产生的,可以根据企业客户的需求综合考虑。从用户接收到的需求大致分为两类:问题或者诉求,根据我的工作实践诉求占据了80%,典型:能不能有xxx功能。作为产品经理或者需求分析师拿到诉求,不能直接想着如何实现这个诉求,真正的需求分析是有一个过程,主要包含以下几点:
1. 澄清问题&思考业务价值(WHY):
这个方案可以解决什么问题?解决谁的问题问题中是否需要有再次确认的事项(术语、规定、概念)一定把场景吃透吃透,不断的问为什么为什么!!2. 产生诉求/问题的背景(场景):
了解用户原有的使用流程或者这个问题现在是怎么解决的。通过这里我们可以判断是不是用户不清楚功能、或者使用方式有问题。一定要将自己代入这个场景去想,这个需求对于使用者的好处是什么?不做谁会生气?多久生气一次?多少人生气?可以通过填写下面的表格去检验自己是否将需求分析彻底3. 构建用户新流程:
使用用户的诉求来构建整套流程。为什么是使用用户而非我们自己的呢?因为在这个过程需要搞清楚这个功能的用户 场景 流程是怎样的。这个阶段可以帮助用户判断诉求是否合理,不然用户老觉得是我们不愿意做,另外一定要完整的思考,不能只考虑用户所提及的这一点
有的时候是对线上或者以前的流程做整合或者重新做,这个时候就一定需要思考新流程的优势是什么?比原来的流程好在哪里?节约或者提升了什么?
4. 需求设计:
经过前两个阶段了解需求的 用户、场景、流程和真实痛点,去构建解决方案(谨记是做场景,不是做功能。功能是为场景服务),自己的方案不一定是最好的,可以拉上开发或者用户一起做可行性和可用性分析。这个阶段产出的方案尽量完整
需求的优先级首先考虑的是否和当前产品战略目标一致,一致的情况下再可以从以下两个维度去分析
1、判断重要
L0:不做,会产生严重的问题或者恶劣的影响
L1:做了,会产生巨大的好处和极佳的效果
L2:跟核心用户利益有关.
L3:跟大部分用户利益有关
L4:跟效率和成本有关
L5:跟用户体验有关
2、判断紧急
L0:不做,错误会持续发生并造成严重的影响
L1:在一定时间内可控但长期会有糟糕的影响
L2:做了,立刻能解决很多问题、产品正面影响
L3:做了,在一段时间后可以有良好的效果
北极星指标:符合产品样愿景定位,与产品所提供的价值是一致,指明产品战略方向,是组织一切工作的核心量化目标
群星指标:策略性目标,只因其他工作重心,或指向北极星指标的过程指标
指标体系构成:单一产品的指标体系,由一个北极星指标,与3-4个群星指标组成。指标不宜过多,否则不宜对团队工作进行有效指引。
在构思指标可以从企业、用户、生态三个角度去思考,我们可以先构思很多指标,然后从这些指标再根据产品的战略目标选择北极星指标。
企业:
【商业价值】:整体收益,收入和利润【业务成长】:转换价值、用户渠道成长【成本效益】:成本、效率、效能客户/用户价值
【客户效益】:用户、客户收益创造【客户体验】:用户感受和体验【客户行为】:用户活跃生态价值
【供应链收益】体验、流量与商业收益【社会责任】舆情、CSR口碑影响【行业生态贡献】生态合作成就以上就是我这两年在建设工具类产品的经验和思考,欢迎大家一起交流
本文由 @Ccath_22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。未经作者许可,禁止转载
题图来自Unsplash,基于CC0协议
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